第二章 你也可以成为亿万富翁-《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


    第(2/3)页

    美国历史学家们承认,他们两人的天赋都与众不同,一定是受了对方的吸引,才走到一起的。

    表面木讷的洛克菲勒,其内心的精明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同龄人。

    汉纳是个饶舌的小家伙,通常是他说个不停,而洛克菲勒则是他忠实的听众。

    应当承认,汉纳口才不错,关于赚钱的许多想法也和洛克菲勒不谋而合,只是汉纳善于表达,而洛克菲勒习惯沉默罢了。

    有一次,马克·汉纳问他:“约翰,你打算今后挣多少钱?”

    “十万美元。”

    洛克菲勒不假思索地说。

    汉纳吓了一跳,因为他的目标只是五万美元,而洛克菲勒整整是他的两倍。

    当时的美国,一万美元已够得上富人的称号,可以买下几座小型工厂和五百英亩以上的土地。

    而在克利夫兰,拥有五万元资产的富豪屈指可数。

    约翰·洛克菲勒开口就是十万元,瞧他轻描淡写的模样仿佛十万美元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

    当时同学们都嘲笑这个开口就是十万的家伙的狂妄,殊不知,不久的将来,洛克菲勒真的做到了,而且不是十万,是亿万!

    在小小的洛克菲勒的心目中,他就将自己的财富定位在很高的位置上。

    最终,他也获得了比别人高亿万倍的成就。

    在现实社会中,不论是穷人或富人,谁都可以开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铺子,但只有真正的富人,才能依靠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把小铺子变成世人皆知的大企业,才能使他的企业影响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作为一个想成为真正的富人的人,我们不仅仅需要关注富人的口袋,更应该关注他的脑袋,特别是富人口袋还没有鼓起来时的脑袋,看看他都往自己的脑袋里装了些什么东西。

    现在市面上的东西很多很多,有很多东西充满着令人难以抗拒的诱惑。

    有的东西看上去很好,有的东西看上去很有用,但是那些不是使我们成为真正富人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有钱人和富人的区别,做一个一时的有钱人很容易,但做一个真正的富人并没有那么简单。

    有钱人不一定有一个富脑袋,可能只有一个富口袋。

    要记住,没有富脑袋支配的富口袋,总有一天会变成穷口袋的。

    穷人有受穷的原因,富人有发财的理由,这其中没有什么偶然,只有不变的必然。

    我们不要把目光全盯在口袋上,而是应该放在自己的脑袋上,一旦自己的脑袋富有了,那么我们口袋的富有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也只有我们的脑袋富有了,才能真正地驾驭财富,而不被财富所伤。

    穷人和富人,首先是脑袋的距离,然后才是口袋的距离。

    因此,必须弥补脑袋的距离,从心理上成为一名富人,穷人才能够致富。

    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曾经说过:“当时没有人认为YAHOO会成功,更没有人认为会赚钱,他们总是说,你们为什么要搞那个东西——实际上,一件事情理论上已经行得通了,它也不一定能成功。

    而如果你认为很难成功也一定还要做的时候,你差不多就成功了。”

    是的,如果这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你就要去做,即使认为很难成功也要去做,这样做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是因为你愿意。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情,做或者不做都没有谁会逼你,你没有必要去选择可能性很小的那条路,除非你愿意。

    比尔·盖茨的成功并非来自于优异的学习成绩,实际上促使他的整个命运发生转折的不过是湖畔中学里一台别人捐献的计算机。

    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对此着迷,并和另一个孩子一起开始讲述他们明天的梦想。

    今天,比尔·盖茨成了世界首富,而另一个孩子的财富也排名第三,那个孩子就是保罗·艾伦。

    你愿意去改变自己的心理,像富人们一样,你也可以富。

    如果你愿意,你就不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如果你愿意,你就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

    做你愿意做的事情,别人说我们我行我素也好,别人说我们固执己见也好,管他们怎么说呢?

    拥有富人的心理就应该是这样的!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是认为自己注定贫穷、必须老死于贫穷的信念!

    假使你觉得自己的前途无望,觉得周遭的一切都很黑暗惨淡,那么你立刻转过身来,朝向另一方面,朝向那希望与期待的阳光,而将黑暗的阴影遗弃在背后。

    克服一切贫穷的思想、疑惧的思想,从你的心扉中,撕下一切不愉快的、黑暗的图画,挂上光明的、愉快的图画。

    用坚毅的决心同贫穷抗争。

    你应当在不妨碍、不剥削别人的前提下,去取得你的那一份儿。

    你是应该得到“富裕”的,那是你的天赋权利!

    心中不断地想要得到某一东西,同时孜孜不倦地去奋斗以求得到它,最终我们总能如愿以偿。

    世间有千万个人,就因为明白了这层道理,而挣脱了贫穷的生活!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罗曼·罗兰

    只靠学校教育成不了亿万富翁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这样认为:“只要把学上好了,财富自然就有了。”

    这个论断到底正确与否?

    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项调查。

    据有关部门一次对中国15个省市千万富翁调查的结果显示:

    受教育程度硕士及以上者为310人,占3.1%;大学本科2    420人,占24.6%;大学专科2    503人,占25.4%;高中2    230人,占22.6%,初中1    201人,占12.2%;中专1    026人,占10.4%;小学172人,占1.7%。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国的千万富翁受教育程度集中在中学、大专、本科上,平均值在大专水平,本科学历的富翁中以年轻人居多。

    由此可见,能否成为富翁,其关键并不在于学历的高低。

    而当我们再将目光转向社会之时,我们会发现中国目前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数万硕士生、博士生,他们都成为亿万富翁了吗?

    显然没有,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开篇的那个论断是错误的,只靠学校教育成不了亿万富翁。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

    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

    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

    再说对Bit系统,墨尔斯教授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

    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

    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博士后;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翁。

    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    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

    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神奇的比尔·盖茨。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大多成功人士的历程都是有着同样拼搏创造的精神,才取得今日的成功。

    我们不禁在想,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博士,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认清社会,为实现自身价值作底蕴。

    过去有许多人认为,只要具备了精细的专业知识,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博士就能成为亿万富翁。

    我们不必争论这种说法的对错,然而众观世界知名人士,学历与成就并不成正比,比尔·盖茨哈佛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了,假如等到他学完所有知识再去办微软,他还会成为世界首富吗?

    新疆有一位富人,80年代时从贫穷的乡村出来打工,他只有小学学历,根本就没上过几天学,在20年后,却已拥有数亿元的资产,创造了一个时代神话。

    1985年,时年26岁的他揣着从亲朋好友那里借到的50元钱踏上了去乌鲁木齐的火车,开始了他神奇的创业征程。

    在走出乌鲁木齐火车站的大门时,这个人的全部家当只剩下2元钱和一张在部队用过的旧被子。

    在老乡的介绍下,懂建筑知识的他当上了建筑工地的班长,一天的报酬是5元。

    一年下来,挣了近2    000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个让人羡慕的数目。

    1986年,觉得“有做头”的他又从老家带来了几十个农民工,从别人手中转来一个小工程。

    悲惨的是,在交工后老板跑了,一分钱都没有领到。

    年底的时候,他没有钱回家。

    有一位朋友给了他5元钱,一天就只吃1顿的日子延续了近10天。

    这样的经历伤了他的自尊心,他当时暗暗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样。

    1987年,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他和新疆制胶厂签订了13万元的厂房维修合同。

    当年8月,他按时按质完成了全部工程,并受到对方的称赞。

    在其介绍下,他又接了几个小工程。

    年底清盘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除去各种债务,自己竟然有了5万元的存款。

    这也让他坚定了搞小工程的决心。

    两年后,他完全在乌鲁木齐站稳了脚跟,个人资产也超过70万元。

    有了资本,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进入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

    他先是花20万元在乌鲁木齐市中心租了一间大型地下室,装修成商场后转租给他人,每年可以净赚5万元,同时他还在乌鲁木齐郊区开了两家煤矿。

    刚开始两年,煤矿和商场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但是,摊子的铺大,带给他的是管理和决策上的大难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不足、决策失误等接踵而来,1994年,两家煤矿相继倒闭,1995年初,商场也关闭。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他从一个百万富翁变成一个不但身无分文,还倒欠他人几十万债务的穷光蛋。

    不过,他没有被困难击倒。

    1995年夏,经过仔细考察,他用借来的100多万元创办了新疆天地实业贸易公司,第一个项目就是服装商场。

    这一次他学乖了,把商场租下来自己经营;100多个员工中85%都是大专以上文化;同时实行严格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让他的服装商场蒸蒸日上,利润滚滚而来。

    1998年,他又决定将赚来的钱投入“生钱运动”:先后又投资到酒店、农业、电讯生产加工、房地产等行业,目前其资产已达数十亿元。

    这位新疆富人以活生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学校教育照样可以成为亿万富翁。

    犹太人有则笑话,谈的是智能与财富的关系。

    从前,有两位拉比在交谈:

    “智能与金钱,哪一样比较重要?”

    “当然是智能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能的人为何要帮富人做事呢?

    而富人却不替有智能的人做事?

    为什么学者、哲学家老是在讨好富人,而富人却对有智能的人摆出狂态呢?”

    “这很简单。

    有智能的人知道金钱的价值,而富人却不知道智能的重要。”

    在这个故事里,拉比认识到金钱的价值。

    他说得很对,有智能的人应该知道金钱的价值,不应该和金钱脱节。

    没有金钱的智能是没有用的智能,就没有什么价值。

    只有让智能和金钱结合,智能的价值才能在现实世界中显露出来。

    而接受学校教育并没有将智能和金钱结合起来,所以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并不一定都会成为富翁。

    从现实中的事例来看,挣钱也许并不需要多么高层次的教育背景、多么高的学历。

    许多人都有大学学历,但并不是财富的拥有者。

    罗伯特·清崎说,我有一个大学学位,但是诚实地说,获得财务自由与我大学里学到的东西没有多少关系。

    我学习过多年的微积分、三角、几何、化学、物理、法语和英国文学等,但天知道这些知识有多少我还记得。

    许多成功人士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或在获得大学学位前就离开了学校。

    这些富人中有通用电气的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CNN的创始人泰德·特纳,戴尔计算机公司的创始人米歇尔,苹果电脑的创始人斯蒂夫·吉布斯,以及保罗的创始人拉尔夫·劳伦。

    这也就是说,高学历并不代表着高成功率,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将来。

    日本西武集团主席堤义明认为,学历只是一个人受教育时间的证明,不等于一个人有多少实际的才干。

    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写过一本书叫《让学历见鬼去吧》。

    盛田昭夫提出要把索尼公司的人事档案全部烧毁,以便在公司里杜绝学历上的任何歧视,因为那样会阻碍公司的发展。

    他在索尼公司大力提倡不论学历高低,只比能力大小的做法。

    学知识、拿文凭是一种好现象,但轻视低学历却是一种怪观象了。

    一个人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在学校接受教育或者自学来培养,日后的发展只能在实践中锻炼。

    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努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只要你找到了适合自我的工作需求,并在其中有创意地工作,你才能超越一般的劳动者,成为人才。

    在某些人眼里,高学历成了“香饽饽”,似乎拥有它,就与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画上了等号。

    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

    不可否认,学历是证明一个人所学知识的一种标准,但却不是唯一标准,更不是绝对标准。

    一个人具备高学历,只能说明他具有这样一段学习经历和一定规模的知识能力储备,至于其真正能力水平如何,以及能否很好地应用到工作中去,还有待实践锻炼和检验。

    如果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真才实学的培养,只能出现诸如“注水文凭”、“高学低能”等负面现象,其危害已为许多事例所证明。

    有高学历固然好,具备高素质比高学历更重要。

    高强的学习能力,是形成高素质的必要前提,但是一个学历并不高,却极具智慧的人,同样能够掌握手中的命运,他们凭借着善于思考的大脑、灵感的迸发、机遇的挑战以及卓绝的才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理想。

    用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或得到的文凭、证书、学位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赚钱能力,事实上,这种只注意数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能造就出一个成功者。

    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拉尔夫·考迪那这样表达了商业管理人员对教育的态度:“我们最杰出的总裁中,威尔逊先生和科芬先生两个人,他们从未进过大学。

    虽然我们目前有的领导人有博士学位,但41位里面有12位没有大学学位。

    我们感兴趣的是能力,不是文凭。”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文凭或学位也许能帮助你找一份工作,但它不能保证你在工作上的进步和你赚取财富的多少。

    商业最注重的是能力,而不是文凭。

    对某些人来说,教育意味着一个人的脑子里储藏着多少信息和知识,但死记硬背事实、数据的教育方法不会使你达到目的。

    目前,社会越来越依靠书本、档案和机器来储存信息,如果你只能做一些一台机器就能做的事情,那你真的就会陷入困境了。

    真正的教育、值得投资的教育是那些能开发和培养你的思维能力的教育。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如何,要看他的大脑得到了多大程度的开发,要看他的思维能力。

    但亿万富翁并不是一纸文凭所能成就的,只要你时刻锻炼自己的大脑思维能力,即使你没有接受多么高深的学校教育,你也能成为亿万富翁。

    相反,如果你只去死记硬背知识,而不开发自己的大脑,即使你是博士生,也只能受穷。

    纵览众富豪的名单及他们的经历可知,学校教育是教育不出亿万富翁的。

    要想成为亿万富翁,还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

    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是自己的经验。

    ——司各特

    赚钱能力是通过积累和学习而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穷人总认为富人赚钱一定有秘诀,不然不会那样轻易就成功的。

    其实,富人富起来哪有什么秘诀呢。

    假设富人真的有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也就是说,用已经证明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成功。

    穷人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不去学习别人的经验,都只是在用自己的经验。

    只要你能够了解成功的人做哪些事情、采取哪些行动,只要你能跟他们做同样的事情,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但富人的爱学习,不是盲目地学,而是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学这些东西干什么用。

    富人学东西,都是主动地学,哪怕所学的东西在当时看起来可有可无。

    富人无论选择学什么,都是用心去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精髓,并要求自己能达到学以致用,而且能举一反三。

    他能把所学的东西变成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变成自己真正的财富。

    学习他所需要的技能和本领,就是真正富人的特点。

    李嘉诚是一个真正的富人,他就具有真正富人的特点。

    比如他煞费苦心学习广州话和英语让自己适应了香港社会,从而为日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涉世之初,也许你并不理解世事的艰难,并不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

    当然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要知道,要想将来获得巨大的成功,就要首先做一个谦虚的学生。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从做学徒开始的。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几乎“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干过学徒这一行”。

    杰伊·科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杰伊·科克,出生在俄亥俄州,14岁时就去杂货店当学徒。

    15岁时,他到圣路易的法国人城堡中去,学习做皮毛生意。

    很快,他就从中找到了诀窍,没多长时间,他就赚了一笔钱。

    于是,他由此起家,到费城去做生意,还购买了宾州运河公司的股票,生意越做越大。

    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杰伊·科克自己的总公司正式成立,同时,还在伦敦和纽约分别设立了分公司。

    他的从事新闻事业的弟弟向当时的俄亥俄州州长——波兰·乔伊斯部长推荐了他,他因此深得乔伊斯部长的信任。

    在战争期间,他全力配合乔伊斯部长的工作,为北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后,可以说,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几乎是平步青云。

    后来,杰伊·科克回忆说,还是他当学徒的经历让他受益终身,那个时刻,让他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最重要的是,他学到了挣钱的本领。

    日本著名实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经验是很重要的。

    做一件事,不管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

    既然只靠学校教育成不了亿万富翁,那必然要在实践中积累和学习赚钱的能力,这时经验就是你宝贵的财富之匙。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要想成为真正的亿万富翁,在人生的挫折中学习和积累经验也尤其重要。

    在生命的长河中,谁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有一位泰国企业家玩腻了股票,转而炒房地产,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和从银行贷到的大笔资金投了进去,在曼谷市郊盖了15栋配有高尔夫球场的豪华别墅。

    但时运不济,他的别墅刚刚盖好,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了,他的别墅卖不出去,还不起贷款。

    这位企业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墅被银行没收,连自己住的房子也被拿去抵押,还欠了相当一笔债务。

    这位企业家的情绪一时低落到了极点,他从未没想到对做生意一向轻车熟路的自己会陷入这种困境。

    让人敬佩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他决定重新白手起家。

    他的太太是做三明治的能手,她建议丈夫去街上叫卖三明治,企业家经过一番思索,最终答应了。

    从此曼谷街头就多了一个头戴小白帽、胸前挂着售货箱的小贩。

    昔日亿万富翁沿街卖三明治的消息不胫而走,买三明治的人骤然增多,有的顾客出于好奇,有的出于同情。

    许多人吃了这位企业家的三明治后,为这种三明治的独特口味所吸引,便经常买他的三明治,回头客不断增多。

    现在这位泰国企业家的三明治生意越做越大,他慢慢地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他叫施利华,几年来,他以自己不屈的奋斗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在1998年泰国《民族报》评选的“泰国十大杰出企业家”中,他名列榜首。

    施利华所学的经验并非是从学徒那学来的,而是从失败和挫折中学来的,只有经历过风雨的人,才能变得更坚强,像施利华那样,一次失败带给了他以后持续的成功。

    经验的累积,在过程上非常复杂。

    失败中可能有成功,成功之中也可能包含着失败。

    一个人只要每天反省他的为人处世,找出成功、失败的原因,再加以分析检讨,默记于心,当作将来待人处世的参考,这就是经验。

    如果不知道反省,只会糊里糊涂地过日子,经验从哪里来呢?

    所以从“经验”的意义来看,经营者把业务交给部属,就是让他们有增加经验的机会。

    相反的,如果要求部属依令行事,那就等于把部属当成一部机器,只会被动地运转,然后渐渐老化,最后报废,又怎能增加经验呢?

    让员工成长、增加经验的方法,就是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在遭遇挫折时,提示他自行检讨解决——这正是使每个人都分担责任的正途。

    积累经验,不仅要做有心人,还要做勤快人。

    经验教训时时处处都有,小事上也可能有大经验、大教训,故此不能疏懒,否则就可能放过一个个机缘。

    经验的累积,见闻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此远远不够,最重要的还应该是体验。

    “百闻百见,不如一次体验”,正是松下的经验之谈。
    第(2/3)页